開場網頁 研究主題 成果發表 會員傑作 最新動態 參考工具 延伸閱讀 讀書教學

Research Projects at NanoClub


研究項目(Research Topics)

1. 在一基板上形成單晶薄膜材料之研究

單晶薄膜可以表現出材料的特質。若將兩不同材質之單晶結合在一起,且保持其各自單晶結構,就能將兩者特質結合在一起,形成一個全新的材料。更進一步,單晶薄膜 方面的厚度若做到奈米尺度,可以呈現令人驚訝的性質,而使這新材料發揮一些特殊功能。合成這個新材料,在技術上的挑戰,主要有三方面:如何將兩個性質相異的材料結合在一起? 結合後,如何維持雙方單晶結構?特別是在一方只有數個原子的厚度。如何形成一大面積、高度均勻的奈米尺度厚的單晶薄膜?

我們的創新處:以智切法 (Smart-Cut) 技術為藍圖,以實驗步驟實踐我們獨特設計之晶格常數變化,促成離子異質成核反應,降低活化能,便可突破以上的限制。

2. 氮化鎵材料長晶製作研究

單晶氮化鎵塊體基板 (Bulk Gallium Nitride Substrate)是夢幻材料。此材料不但是作為藍光雷射的最佳材料,也是高功率、高頻率電子元件製作的基板材料,這也是尖端高科技領域中,航太系統方面的需求 ,例如人造衛星的通訊系統、航艦上的導航系統、雷達預警機的雷達系統等等。以往,需要用極高壓、高溫環境之下,例如著名波蘭科學研究院的高壓中心利用此法成功合成約 1" 直徑單晶基板材料。美國 Bulk GaN 材料重要發展中心有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(Univ. California - Santa Barbara)、北卡羅來納州州立大學(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.)和壬色列理工學院(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) 。製作這個新材料,最大挑戰 主要在於如何取得合適的晶種基板來生長此類材料。

我們的創新處:已發展兩種方法製作 GaN。使用原理:原子鍵結形成晶體結構,直接影響固態物質的原子排列,如同原子的 DNA。(一) 應用 free-standing 機制概念,使用 NanoClub 發展出來的奈米薄膜轉移製程,在與 GaN 熱膨脹係數相近基板( 如 Mullite: 3Al2O32SiO2 or 2Al2O3 SiO2 ) 上將一性質與GaN相近材料 "DNA" 薄膜置放該基板上,以隔絕 Mullite 的 "DNA" 干擾,透過 HVPE 製程形成一生長基板。(二) 使用 Ion-Cut 中的 blistering window,造成  free-standing 薄膜,移去基板原質的 "DNA",再經過 HVPE 製程形成一生長基板。

研究進度:申請專利且相關之 Mullite 基板已備製中。2010 預定由 MOCVD 試車,再由 HVPE 試產。

 

[ 以 DNA 複製羊概念生長 GaN 晶體;參考圖摘自科學月刊三十卷第十期 ]

3. 高效率矽基太陽能電池研究

單晶矽薄膜有較佳的光電子轉換效率及低電子-電洞結合損耗,也有較佳的電子飄移速率。但其對陽光吸收效率竟不及非晶矽。如要提升矽基的發電效率,需要在合成元件動腦筋,因為矽為間接能隙材料,遠不如三五族直接能隙材料效率高。但畢竟矽元素比其他元素如砷、磷等毒性少了許多,不論在環保及製作成本方面,矽在此有絕對競爭優勢。

我們的創新處:使用奈米晶粒 (Nano crystal)概念,以NanoClub發展出來之獨特製程,在單晶矽基板內形成有規則性的奈米晶粒格,大幅提高吸收效率,使光電轉換效率因而提升( 效率目標 > 24% )。

[ 參考圖摘自 "23.5% の高変換効率単結晶Si 太陽電池" 一文 ]

4. 半導體製程:晶圓鍵合科學與技術研究

氮基低溫相異材質晶圓鍵合相當困難,因為氮基為飽和鍵,難以與其他晶圓表面形成鍵結。但該技術隨著氮基半導體基材在光電及通訊元件在的應用越來越多,使得此技術益形重要。

我們的創新處:發展氮基低溫相異材質晶圓鍵合技術,並對其科學原理做一有系統之整理探討。

[ 參考論文:Min Dai et. al., Nitrogen interaction with hydrogen-terminated silicon surfaces at the atomic scale, Nature Materials 8, 825 - 830 (2009) ]


進行之研究 (Current Research)

1. 單晶矽薄膜轉移研究 (Single Crystal Silicon Layer Transfer)

  藍寶石 作生長基板單晶矽薄膜轉移技術

(Silicon Layer Transfer From Silicon on Sapphire Substrate)

研究內容: 以 CVD 製作藍寶石上低缺陷單晶矽薄膜結,然後將此薄膜離轉移至 一應用基板上。

Description: Growing a single crystal silicon film on a r-cut sapphire by CVD and then separating and transferring this film onto an applied substrate with a lift-off approach.

學術研究進度:取得相關研究關鍵材料,預期在 2010-2013 年取得研究結果,2012年製作矽基薄膜太陽能電池 ,測試以此法獲得之矽薄膜太陽能電池效率。

未來展望:此技術可因藍寶石堅硬性質,能當作模版用 CVD 鍍單晶矽膜一再重複使用,得以降低成本,製作高效率 (目標:η > 18 %) 單晶矽薄膜型太陽能電池,是此類產品生產技術之一大突破。

 

2. 旋壓式單晶矽薄膜研究(Spin-on Single Crystal Silicon Film)

研究內容: 以化學溶液矽基材料以 Spin-on 製作單晶矽薄膜,以取代昂貴之磊晶製程。

學術研究進度:2010 ~ 2011年進行研發評估。

 

3. 熱力微波智切法研究 (Thermal-Microwave Cut Process)

研究內容:以熱力 - 微波大幅降低活化能,並解決純微波面對大面積照射產生之不均勻性,使智切法能於低溫之下將矽薄膜轉移至另一基板上。

學術研究進度:2005年已取得成功的研究結果,發表於 MRS 材料研究學會國際會議上。

創新能力較勁: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 (UC Berkeley) 研究小組於 2005年發表以純微波方式製作 SOI (Appl. Phys. Letts. 87, 224103 2005);其實本研究李天錫老師已在 2002年於美國 IEEE SOI 國際會議上發表 (Nova-Cut Process: Fabrication of Silicon Insulator Materials, Proc. IEEE International SOI Conference, 189 (2002),同年十一月並取得美國專利 (US Patent 6,486,008)。

技術推展:此技術之中國相關專利已取得,正在授權瀋陽硅基科技有限公司 (中華人民共和國,瀋陽) 生產矽晶圓相關材料及 SOI 晶圓材料。

 

4. 半導體製程:矽晶表面化學拋光研究

研究內容:發展無機械力拋光之電壓差化學拋光技術。此技術最大競爭優勢在於可以避免任何殘料應力在拋光過程中產生。

學術研究進度:2008年已取得成功的研究結果。

技術推展:此技術已申請專利,並轉讓中國砂輪公司 (中華民國,新竹) 生產矽晶及 SOI相關晶圓材料。

未來發展:施加電壓差促成氧化還原化學反應對表面平坦度及粗糙度的影響。(預定2010年完成實驗初步設置)

       

(左圖為由智切法,Smart-Cut process,剛切下之矽晶薄膜,上層仍存有損傷層;右圖為經由化學拋光方式移除損傷層後的光滑表面)

 

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a research collaboration with us, please email to research@nanoclub.tw. Thanks.